“消除孤岛,实现集成”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制造业企业信息集成网上研讨会”之十六
作者:ERP资深顾问 张衍儆 来源于:长春一汽启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04-6-11 16:48:18
    一、 “集成”的定义

    集成是将基于信息技术的资源及应用聚集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集成包括功能交互、信息共享及数据通讯三个方面的管理与控制。简单地说,集成包含了信息层面和应用层面(Wenston)。
    对功能交互的管理与控制就是有计划地、按业务流程和相应规则建立分布于不同计算机的应用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的逻辑关系,而这种逻辑关系又是通过相互间信息的共享和信息的交换体现的。同时,通过对信息共享及数据通讯的管理与控制以确保信息的统一性、完整性、准确性、安全性、及时性、使用的方便性等,为不同系统间的功能交互过程中的业务处理营造同一的信息基础环境,进而保证业务处理的准确性、主动性和动态性。总之,就是通过对功能交互、信息共享及数据通讯三个方面的管理与控制使信息与业务流程、信息与应用之间形成一个协同的整体。
    综上,凡是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互不关联的,信息不共享、不交换的以及存在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就是“信息孤岛”。
    
    二、 形成“信息孤岛”的历史必然

    (1)“单项孤岛”
    国人对计算机的概念认识及使用计算机进行实际应用的尝试大约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对计算机性能、作用的认识和信息技术(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发展水平的双重局限,当时计算机的应用基本是围绕着一些部门中的具体业务环节进行的单项应用,即在分布在不同部门的、相互没有任何联系的以及性能较低的计算机上分别编制并运行只能解决专门业务问题的软件程序,比如,生产部门的生产统计程序、物资部门的库存程序、采购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合同管理程序以及财务部门的记账程序等。在这些单项应用程序之间,业务处理功能相互独立,信息既不共享也不交换。不仅分散于不同部门的计算机没有联系,而且即便是同一部门的不同计算机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这种彼此相互封闭的单项应用就形成了“单项孤岛”。
    (2)“子系统孤岛”
    随着计算机单项应用经验的不断积累、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普及和企业对管理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不少企业引进较先进的IBM/360或IBM43XX系列等中型计算机系统,其应用水平也随之提高,即由原来的单项应用发展为子系统应用。这个时期开发的软件大多是针对企业具体职能管理部门的且功能较为完整的子系统软件。如,生产管理子系统、物资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人事劳资管理子系统和财务管理子系统等。这些子系统软件虽然注重了在部门内或子系统内的管理业务功能的交互和信息共享,但子系统之间依然是功能相互独立、信息各自封闭,并仍存在着流程割裂、业务流脱节(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等现象,进而形成“子系统孤岛”。
    (3)缺乏信息化总体规划,导致“孤岛”地产生
    长期以来,由于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着重视生产经营和技改发展,忽视信息化建设,普遍缺乏基于企业整体发展考虑的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没有总体规划,也就没有总的目标,也就没有基于总目标下的分步实施计划。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处于无目标、无计划的随意行为。没有统筹规划的信息化建设往往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感到那里是管理瓶颈环节就在哪里立个项,或哪个部门的积极性比较高就给哪个部门投点资;只追求部门的效率而忽视企业整体的优化;只专注单元技术应用却忽视了整体集成。拿到项目投资的部门往往由于没有总体规划的约束而各行其是地随意引进自己感兴趣的、时髦的但未必实用的或难以发展的信息技术,最终给企业造成由于引进技术系统平台的散乱而难以统一整合的局面,并形成了信息的“单项孤岛”或“子系统孤岛”。此外,也存在某些个别企业决策层领导的热衷于投资较少的、风险较低的、能够快速显示政绩的、甚至仅仅属于花瓶效应的短期项目,而忽视或有意规避投资较多、信息集成度较高、实施周期较长且风险较高的长期项目的认识与心态也是制造企业“信息孤岛”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是“单项孤岛”,还是“子系统孤岛”,其存在的历史越长,就往往会给企业实现信息集成形成越难以逾越的障碍。
    (4)伪劣产品给企业制造新的“孤岛”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国外集成软件(ERP、PDM等)厂商的涌进,国内出现了引进国外ERP等软件的热潮,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实施的成功率不高,但国人通过引进、培训、实施和不断消化理解的过程,开始认识了什么是“资源配置优化”、“供应链整合”、“过程管理”和“信息共享”等概念,并逐渐掌握了集成的原理,为集成软件的国产化奠定了基础。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国产化的集成软件产品问世,这些软件中的优秀者以高度的本地化水平、合理的性价比和有效的服务等赢得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用户,并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以及促使企业建立信息集成理念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相应规范与标准,致使市场上集成软件产品良莠不齐、鱼目混珠,一些名不副实的伪劣产品混杂其间。比如,有的仅是财务加库存、或财务加进销存、或仅仅是个设计图档管理系统等的这些功能不全、集成度不高的产品却以ERP、PDM等集成软件的名义叫卖,这些产品的厂商为谋取商业利益而进行言过其实的欺骗性宣传,一旦用户受其诱导而盲目引进并实施了这类伪劣产品,随即也就在企业尚未消除旧的“孤岛”的同时,又制造了新的“信息孤岛”。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技术标准,通过其贯彻与实施,一方面促使厂商不断规范产品,另一方面将帮助用户不断提高对假冒真伪产品的识别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应用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企业信息化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众多企业已从艰苦的历史经历中,或失败的教训中深刻地领悟到“信息孤岛”对企业发展的危害,促使企业自觉走上坚持信息集成理念的信息化道路。因此,企业逐渐掘弃“孤岛”,而竞相引进、实施ERP、PDM等技术,实现信息集成化的时代潮流已经兴起。
    
    三、“信息孤岛”的影响

    (1)由于信息不共享,使得大量原始凭证(信息)多次在不同“孤岛”上重复录入;由于信息不共享、不集成导致产品中通用部分的重复设计;而重复的次数越多则越容易出错,不仅增加了核对工作量,而且降低了管理(和设计)效率。此外,在还存在重多基础信息(如BOM、各类定额等)处于财务、生产、采购与销售等部门多家使用、多头维护的状态,因为更新同步性差,破坏了信息的统一性、准确性,使管理失去了统一的依据。
    (2)由于“信息孤岛”间缺乏业务功能交互与信息共享,致使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地脱节,结果造成账账不符、账物不符,不仅难以进行准确的财务(如成本等)核算,而且难以对业务过程及业务标准实施有效监控,导致不能及时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造成计划失控、库存过量、采购与销售环节的暗箱操作等给企业带来无效劳动、资源浪费和效益流失的后果。
    (3)“信息孤岛”之间业务功能没有交互,信息缺乏共享,所以,封闭于部门内部的信息就带有很大程度的私有性。通常,越是掌握重要信息的部门就越是拥有优越于其他部门的权力,往往为了维护本部门的权威和利益,也就不愿意同其他部门共享自己掌握的信息,甚至出于部门或个人的利益需要随意改账、弄虚作假、虚报瞒报,这种严重失真的信息必将导致决策失误并给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此外,“信息孤岛”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好事大家抢、责任互相推、难以协同和合作等的歪风邪气,严重影响和干扰企业正常经营管理。
    (4)在“信息孤岛”存在的情况下,信息管理缺乏相应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规范,给系统信息的安全、保密以及一致性等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总之,“信息孤岛”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提高了个别部门或部门内个别业务环节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然而,由于“信息孤岛”的上述影响,不少企业虽然投入了相当数量的资金,甚至在信息化建设上经过了多年的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却并未得到企业整体管理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管理整体优化的效果,长此以往,这种状况不仅会严重阻碍企业信息化进程,而且还会产生使企业逐渐丧失信息化信心等极为深远的负面影响。
    
    四、 企业实现“集成”的操作建议

    (1) 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
    为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必须要站在企业整体高度,以全面和长远发展的观点来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划要远近结合,既要满足企业当前需要又要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规划需要通过企业现状调查和管理需求分析来确定企业信息集成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根据企业能力并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制定总目标下的分步实施计划,也就是按规划中所规范的信息集成内容和实现集成的技术的标准来制约部门或个人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行其是、随意引进而制造新的“信息孤岛”的行为,进而按总体规划要求分阶段地引进、实施所规定的集成信息技术(如ERP、PDM等)以消除现存的“孤岛”逐步实现企业信息集成的总体目标。
    总体规划地制定需要一定的信息化建设的经验,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人才,对于目前大多数尚不具备这些资源能力的企业,有必要通过专业的信息化咨询公司的服务以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的制定。
    (2)加强过程管理,规范业务流程
    综观不少信息化水平低,实施信息集成软件(如ERP等)效果不理想甚至失败的企业,基本都是处于管理层次多、机构臃肿、流程混乱、业务重叠、人浮于事、责任不清和效率低下的状态。企业决策层领导只片面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建设,部门大多重视权力而轻视服务、热衷本位而轻视协同,导致凡需跨部门协调的业务必会出现“老牛拉破车”的现象。因此,为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业务流程再造(BPR),加强过程管理,以形成合理、效能的业务流程,进而保证:
    a、 企业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并有同一和共享的信息环境。
    b、 事务处理的“过程”管理和业务过程所处理的数据记录的管理,确保信息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c、 精简机构、理顺流程、明晰责权、提高部门间协同工作效率;企业所有部门和个人必须按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合理业务顺序、按规定的业务内容和标准完成流程或岗位描述所规定承担的业务,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进而实现对业务过程的有效监控并增强了决策过程的透明性和科学性。
    总之,规范的业务流程是保证部门或业务之间的信息畅通、实现信息集成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基础。
    (3)建立实现信息集成所需要的其他一些条件:
    a、 信息规范化
    首先需要对信息系统所涉及的全部物料(如产品(整机、零部件、协作件等)、工装、设备、原材料等)、部门、人员、科目等进行规范性(即具有唯一性、统一完整性、寓意性、可扩展性、易用性和标准格式化等特点)编码;明确信息之间的关系定义及其处理原则。
    b、 信息处理程序规范化
    通过对所有需要访问(如查询、处理和维护等)系统的部门或个人要严格按规定进行授权和建立系统安全措施以确保系统安全。同时,系统信息的采集、处理和报告等要有专人分工、责任明确,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完整。
    c、 系统信息的范围
    为确保管理决策的全面科学性,系统不仅应当集成供应链所有环节的各类信息,而且还应集成历史的、当前的和未来预测的信息。
    (4)贯彻《ERP规范》
    中国第一部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于2003年10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用户可以参照ERP规范来了解所有ERP产品,考察ERP企业的服务能力、实施能力以及研发能力等,以便保证有针对性地进行ERP产品的正确选型。ERP厂商可对照《ERP规范》所给出了ERP的相关软件功能、开发管理和实施管理的标准和方法不断完善和规范自己的产品和服务。《ERP规范》的实施将通过用户对ERP选型的越来越理性化来淘汰不规范的厂商,以达到优胜劣汰和不断净化市场的作用。ERP规范将使用户变得越来越成熟,而用户的成熟将促使厂商向企业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以帮助企业尽快消除“孤岛”实现信息集成,加快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随着市场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尽快消除“信息孤岛”,通过信息集成技术的实施,尽快提升管理水平,进而增强竞争能力。所以,掘弃“信息孤岛”,坚持信息集成,是大势所趋。此外,政府的有力引导、市场的不断净化、集成产品日渐成熟和用户的日趋理性等,必将促进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必将极大地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山东装备制造业信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