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因素
作者: 来源于:支点网
2003-12-9 10:30:08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最近在贵阳参加第六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时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作为新世纪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总体要求,是非常正确的,但信息化的高风险性也不可小视。各地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防范风险。

   杜祥琬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GDP总量现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上仅处于第31位,仍属中下水平。从发明专利看,我国发明专利的年授权量仅为美国和日本的1/30、韩国的1/4。我国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发的科研人员不过7人,仅相当于日、美、法、澳等国的1/10。大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我国工业化整体水平,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信息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高风险性,是我们在推行信息化时必须注意到的。

   杜祥琬院士认为,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报告”,对全球部分国家1979年到1995年间实施的3680多个信息化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这些项目能够按时、按预算完成的,只有12%。相当部分项目,或者不能按期完成,或者超过预算,或者未达到预定功能,还有不少甚至在项目完成前,就已被取消。如1995年全球365家企业所实施的信息化项目,在完成前被取消的就占到了31%。这种情况在我国也不例外。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政府实施办公自动化项目时,有引进德国办公系统的,有引进王安电脑系统的,还有引进GE通用数据系统的,这些花费不菲的项目,最后几乎都失败了。

   杜祥琬分析认为,信息化建设项目之所以会失败,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信息化项目具有高度动态性。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很快,信息化对象的业务流程变化也快,因此开发的信息系统,往往跟不上实际的变化;二是信息化项目并不纯是技术项目,还与管理和人密切相关,因而增加了项目实施的难度。

   杜祥琬说,忽略信息化建设的高风险性,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如何减少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风险,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注意:--不能把信息化看成是单纯的高新技术的应用,而应建立“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现代化相辅相成的社会进步的过程,技术并不能确保信息化100%成功”的观念。因为信息化的对象是各类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的简化、合理化和优化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很难想象一种先进的技术应用到一种落后的管理模式上会取得好的效果。

   要全面理解信息化的内涵,不能把信息化当作某种固定的模式。要从实际出发,确定信息化的实施方案,把信息化的先进性与适用性充分结合起来。

   不能把信息化仅看成单纯的软件问题,应该将其看作一个系统。特别是要把“以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看作是一个复杂系统,精心组织,精心实施。

 
  山东装备制造业信息网 版权所有